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2017年建筑业十大趋势,你知道么?

2017-04-12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许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了建筑施工行业当中,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的施工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解决了很多传统工艺中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不仅如此,一些新工艺和新施工设备的应用,还极大地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现对2017年建筑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解析。

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行业新生态在“大破大立”中逐渐形成,行业“深度洗牌”的风潮已被绝大多数业内人士所感知。因此,拨开繁复的改革迷雾、看清转型的真实脉络,对建筑业依然延续着缓慢增长的态势。

2017-2022年中国新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建筑行业从长远角度,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行业,因为房屋的更新和建设,以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配套设施的要求的提高,都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延续和发展。而科技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也相对其他行业更快,建筑是没有库存一说,任何施工质量、速度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的技术和产品,都能很快的普及开来。

当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时期。深化建筑业改革、加大工程质量治理行动,都是对“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从行政管理和市场内生性的角度看,专家认为“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将呈现十个趋势:

一、经营范围趋向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的是全中国,就是做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的是全世界,就是做全世界的生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市场竞争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深入,竞争呈现全球化格局。国际市场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综合性的项目增多,对承包商技术、资本、管理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批具备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国际、设备贸易等能力的企业。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在竞争中寻求突破,在发展中超越自我,以全球化的视角定位发展战略。大型建筑企业要把经营范围摆在全球思考,一方面,继续深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些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大力拓展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主动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和管理模式,借船出海,不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竞争力。

 

二、建设模式趋向一体化

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体制和管理模式分自行建设管理和委托建设管理,而委托建设管理包括两方面:

一是“委托管理”,如代建制、项目管理;

二是工程承包,如工程总承包、融资总承包。

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实施工程总承包,既能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又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其作用和意义不容置疑。但是,这项工作经过十多年的推行,至今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投资管理体制制约,现行的法律法规把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分离,造成招标时常常把设计、施工、物资供应等环节全部分开招标,各个施工标段划分越小越好,没有顾及管理协调难度和建设成本的增加。

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实践,不少企业大胆探索,通过项目的试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去年,建设部授予浙江“工程总承包试点省份”。在推进工程总承包工作中,我们通过关注试点地区、试点项目、试点企业的培育和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破解矛盾,梳理问题,期望走出一条新路子。

 

三、施工理念趋向低碳化

低碳发展,是世界的潮流、国家的要求、行业的希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低碳建筑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是建筑企业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为此,要把低碳施工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更加注重建筑全寿命周期,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四、生产方式趋向工业化

长期以来,浙江建筑业处于一种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效率低,能耗大,究其原因是施工现场存在手工操作多、现场制作多、材料浪费多、施工人员多的现象,建筑业的行业规模是靠人海战术、靠加班加点、靠浪费资源,甚至牺牲生命换来的。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建造施工装配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实施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在提升工程品质和安全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建筑业对日益紧张的劳动力资源依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浙江省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并通过“1010工程”的示范带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浙江建筑业在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中,首先,要加强行政推动,通过政策引导、目标考核来培育建筑工业化有效市场。

其次,要加强示范带动,通过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的建设,来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

第三,要加强技术支撑,通过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来建立相应的管理、设计、施工、安装建造体系。

第四,要加强宣传造势,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行业结构趋向专业化

当前,建筑行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大、中、小企业角色分工基本相同,竞争呈现同质化,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专业化的要求对大企业和小企业同样适用。

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其资金、技术、人才资源都比较丰富,业务领域比较宽,可以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进行专业化,如采用专业化的事业部模式,在内部实现专业人士从事专业业务,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更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集中资源,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实力。当然,企业的适度多元是需要的,但是没有专业化支撑的多元是走不远的。

 

六、劳动组织趋向人本化

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传统经济理论以“物本”经济为其理论框架,用物质资源和实物商品关系,来解释和阐述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

前几年,大部分建筑业企业强调了“物本”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的价值。自从国外建筑业提出了“对人的承诺,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等理论,“物本”才逐步向“人本”转变。

以建筑业来说,首先,善待建筑工人,积极改善生产作业和生活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

其次,建立合理的目标、良好的薪酬机制来激励员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培养一批负责任、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和班组长。

第三,尊重所有参与工作的人,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

第四,建立一种以相互依赖和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共同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质量安全趋向标准化

当前,正在开展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对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规范、提升建筑实物和人的行为标准化,才是解决所有质量安全工作的一条准线。

在质量标准化方面,要把握质量行为标准化,明确工作标准,加强标准化制度建设;把握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从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到施工工序控制,以及质量验收全过程的标准化控制。

在安全标准化方面,要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监控,及时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使施工现场的人、机、物、环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好,我们质量基础肯定能夯实好,安全底线肯定能守得牢。

 

八、经营理念趋向商品化

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总书记在浙江时就指出:“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首先,要有世界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经营企业,在制订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愿景、发展目标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时代主题,紧扣市场脉搏,用开放的思维考虑问题,用超前的市场意识谋划发展、经营企业。

其次,充分认识到建筑产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在提供有形的产品之外,更要提供无形的服务。企业要把“服务”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来增加建筑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广大业主和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九、市场行为趋向契约化

 

成熟的企业和成熟的市场行为是高度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价值取向的,而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契约的尊重,尊重契约也就是尊重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通过合同备案制度来规范合同的签订,落实合同履约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各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市场清出力度。同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人员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工程项目数据库建设,推进省市县三级及中央数据库的对接,来培育和维护好建筑业的“契约精神”。

 

十、行政管理更加法制化

首先,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建立健全建筑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及其配套制度,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加快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拓宽基层部门和企业参与政策制订的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第三,加强和提高行政立法质量,主动适应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工程总承包、建筑市场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立法;

第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内容来源于建筑专业人才网)